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近日,记者在泊里镇采访了解到,近年来,该镇设立了4000万元的乡村振兴暨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全力支持草桥村等8个试点村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工作和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区前列。草桥村通过土地流转成立农业产业园,通过园区内循环利用,实现农业湿垃圾零污染,打造“无废乡村”试验基地。园区的成立还解决了村里乃至周边村庄的闲散劳动力问题,实现了村民家门口就业,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草桥农业产业园工作人员介绍蔬菜培育。记者 丁霞 报道
▲农业产业园内培育的蔬菜。记者 丁霞 报道
▲仿生螺旋式水培。记者 丁霞 报道
▲浅液流技术培育蔬菜。记者 丁霞 报道
园区循环利用>>
打造“无废乡村”试验基地
2019年9月,在泊里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草桥村流转土地约106亩,成立了草桥农业产业园。该农业产业园的“实验大棚”于2020年11月竣工并投产使用。
在占地3.2亩的“实验大棚”内,记者看到了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采用双管道廊架栽培、仿生螺旋式水培、浅液流技术栽培的芹菜、生菜等蔬菜长势良好。“棚内采用国内先进的温度调控及喷灌智能化设施,这个实验大棚主要用于育苗、种植、观光、科普等。”泊里镇农业农村中心乡村振兴办公室工作人员赵兵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草桥农业产业园在专家的指导下,利用昆虫特性进行农业种植生物防治、废料过腹转化处理等,推动草桥农业走向生态种植方向。2020年七八月份,草桥农业产业园在工业复垦地块进行农用酵素制作,利用秸秆、厨余垃圾等在智能连动温室进行昆虫养殖;11月份,制作出的酵素便已应用到基础农田、大棚高效农业、家禽饲养中,可提高土地肥力、提升家禽免疫力等;年底利用昆虫的过腹转化能力,分解自有土地秸秆、家禽粪便等,持续提高土壤肥力。通过园区内循环利用,实现农业湿垃圾零污染,打造“无废乡村”试验基地,为泊里镇建立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打造特色产业>>
联手科研机构延伸产业链
泊里镇坚持“内留外引优秀人才”,携手中国城镇化促进会、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山东农业大学,以及大型林下经济机构、至拙农创策划专业团队等,为草桥村提供村庄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理论与实践支持,同时依托项目合作,与本地优秀人才形成了良性互动。
目前,草桥村已筹建成立了山东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综合服务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基地、金蝉养殖示范基地等。泊里镇蟠龙村草桥网格党支部书记陈学玉告诉记者,目前,林下经济产业示范基地已正式启动,经过专业技术人员现场勘查,选取基地内20亩果树作为首批金蝉养殖基地。
“基地将搭建完整的金蝉产业链条,涵盖金蝉集中产卵、蝉蚁科学化种植、金蝉品牌及销售网络建设以及金蝉深加工等。”陈学玉介绍说,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提高金蝉的附加价值,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种植优质果木>>
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据了解,草桥农业产业园还种植了多种优质果木。“前期对土壤取样后对接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国内优秀农林科研院所,筛选适宜当地发展的经济作物,最终选定了猕猴桃、梨、杏、李子、车厘子、石榴、桑葚等果树进行种植研究,并为后期观光采摘做好基础准备工作。”赵兵告诉记者,果树种植后可实现净收益3000—4000元/亩,猕猴桃可实现净收益20000元/亩。“平日里,果木的管理、蔬菜的培育,这些活可以由我们村的村民来做,还给村民发着工资。”陈学玉表示,草桥农业产业园的成立解决了村里乃至周边村庄的闲散劳动力问题,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在“实验大棚”芹菜地里做日常田间管理工作的草桥村村民田大爷告诉记者:“我主要在这里做一些零活,再就是控制好棚内的温度与湿度,一天的工资在100元左右。”
▲草桥村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记者 丁霞 报道
▲草桥村环境优美。记者 丁霞 报道
发挥村企优势>>
绘就村美民富“新画卷”
走在草桥村,一排排农家小院错落有致,白墙黛瓦相映成趣,一股田园风扑面而来。近年来,草桥村倡导“村庄是我家,环境靠大家”,村民都积极参与到村庄绿化行动中,持续改善村庄人居环境,逐步消除村域内存在的“脏、乱、差”现象。
▲在草桥村举办“庆丰收 迎小康”2020泊里镇农民丰收节的现场。记者 丁霞 报道
2020年9月,泊里镇在草桥村举办了“庆丰收 迎小康”2020西海岸新区泊里镇农民丰收节。活动期间,组织了趣味剥花生大赛、农趣体验挖地瓜和掰玉米、趣味游戏亲子寻宝等活动,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参加。在草桥村,除了草桥农业产业园项目以外,还有青岛龙泉面粉厂、青岛万家鑫泉建筑公司等10余家企业和商户。陈学玉介绍,草桥村将充分发挥这些企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的优势,为村民提供家门口就业的机会,积极带动村民致富。